行业新闻

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其书法也非常高深。一次,唐太宗正在临摹书法大家虞世南的字,写“戬”字时,正好看见虞世南走来。他便只写个“晋”旁,让世南补上“戈”部。第二天,唐太宗把字拿给魏徵看,想听听他的意见。魏徵看后说:“圣上之作,惟戈法似虞世南。”唐太宗听了,自叹与虞世南相距甚远。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傅山的大儿子傅眉也擅长书法,并一直学习傅山的字体,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一天,傅眉故意将自己按傅山笔意所写的一幅字放在桌上,看其父能否辨别。傅山看到后,误认为是自己所写,暗暗吃惊:笔力沮丧,中气已绝,莫非大去之日不远?傅山因此心情非常不安。过了不久,傅眉猝死。傅山悲伤之余,又拿起那幅字细细端详,才发现那是傅眉所写。

笔迹鉴定

魏徵为什么在一个字里能看出唐太宗和虞世南笔法的区别?傅山为什么依据一幅书法作品就能判定一个人的生死?

西汉扬雄在其《法言》中说:“书,心画也。”扬雄这话的大意是:一个人的字迹,是其德行、品行、品藻的反映。

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谱序》中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则说得更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字如其人”。

例如,颜真卿是忠烈之臣,其书法“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赵孟頫是变节之臣,其书法则“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

以上种种,所谓“字如其人”,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笔迹与其个性和心理状态的关系问题。

我国关于笔迹与性格的关系,散见于古代书法理论之中。而真正系统研究笔迹与性格关系的笔迹学,据说源于西方。西方学者们认为,第一位提出笔迹学的学者是意大利人巴尔蒂。他于1622年发表了《根据书写字迹判断人的性格》一文,但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而法国人米雄是笔迹学的最主要创始人,是笔迹分析学的奠基者。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将书写中的各种现象作了归纳,于1872年在巴黎正式出版了他的专著《笔迹学的体系》。其后,法国人雅曼将笔迹分成七大类、175个小类,发展了米雄的理论,并使其更科学规范。被人们称作“现代笔迹学天才”的瑞士苏黎世大学讲师普尔凡,则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采用空间的象征形式运用到了笔迹学中。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笔迹学”已被公认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不少名牌大学已把它定为选修课。

笔迹学虽应用日广,然而目前国内笔迹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严重。笔迹学理论扎实的人谈理论也许头头是道,但只能纸上谈兵,真正根据笔迹分析性格时,往往根据所学概念对眼前笔迹进行生搬硬套,这种分析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笔迹鉴定实践者则往往限于经验主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缺少理论高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些江湖人士更把笔迹学神秘化,故弄玄虚,不仅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而且自己对笔迹学也不甚了了,对自己根据笔迹测出来的结论都难自圆其说。

傅山之所以能根据字迹断人生死,就在于他“各科全能”,不仅是著名书法家、思想家、诗人、武术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医学专家。美国企业请笔迹学顾问相当普遍,而中国企业聘请笔迹学顾问非常罕见,个中原因何在?汉字的独特性致使中国缺少复合型的笔迹学人才,这就是原因。

因此,笔迹面前,不管你隐藏得有多么高深莫测,只要有你正常书写的一页笔迹,你就没有秘密可言。甚至可以说,笔迹会让你一丝不挂。
广东华生司法鉴定中心